2014年4月11日

適切的回饋

教育心語 20140411

教師總想找出哪種教學手段最能協助學生學習。近廿年來,教育界廣泛使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或稱後設分析)技術找出值得重視的結論。整合分析先要蒐集大量個別研究的分析結果,再作統計分析,以尋求一般性結論;有助對研究因果關係、叙述的討論;有助擴充研究文獻的意義。
電腦互聯網和資訊發達,使到後設/整合分析的基礎更廣闊和方便。本欄同文趙志成博士多次引用Prof. John Hattie 整合分析的研究結果,指出「適切回饋」是近百項教學手段中,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正面的促進作用。
        怎樣才是適切的回饋?
        單單給予學生的作文一個分數或評級(例如:B-63 分),對學生改進沒有幫助。因為沒有具體指出好與壞在哪裡。即使整體地給予四字真言式的總結性評語(例如:離題萬丈、言之無物、無病呻吟之類)也一樣無補於事。因為學生仍然無從知道哪裡離題,哪一句算是無病呻吟,怎樣才算言之有物。責罵學生資質魯鈍蠢笨,罵學生疏懶不動腦,或基礎差弱見識少等,大概只能發泄教師的情緒和怨氣,對學生前進也無指引無幫助。
        適切的回饋,要符應前進目標(包括長中短期目標),要具體指出學生下一步該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例如「多閱讀」便不及「每天讀一篇報章的社論」具體,「多練筆、多嘗試」就不及「每天寫一段140 字的微博」。學生課堂上口頭回答後,教師協助重組其句子或更易一個較精準的字詞,便具體示範了這樣算是精準地表達,學生便有參照和模仿的範式,以後才會懂得並嘗試優質的表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