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文化中心的管風琴

教育心語 20111125


      愈來愈多機構和企業願意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方便﹐支援教育工作﹐實在值得拍掌。 然而學校方面﹐也要珍惜這些機會﹐好好設計這類「全方位學習」的課堂﹐免得學生入了寶山空手回﹐也辜負機構企業的一番心意。 企業機構也要提供足夠資訊﹐與學校的教師配合﹐方可收預期果效。
      日前跟隨一批小學生到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參加一個介紹「管風琴」的音樂節目。 主辦當局細緻安排內容﹐主持人親切專業﹐衣著吸引﹐講解風趣﹐深入淺出。 對於開拓學生視野﹐引領學生進入音樂之門﹐確是個很好的教育活動。
但當日所見﹐來自多間學校的數百人中﹐留心專注學習者不少﹐喧嘩旁鶩閒聊者更多 (尤以小學低年級生為眾) 明顯感到﹐其中不少學生(甚至帶隊的教職員) 根本全無先備知識﹐以致難以投入。 教職員過程中要力竭聲嘶地維持秩序。 如果節目較合適高小或中學生。 校方不能視之為一個應酬交數的校外遊逛活動﹐安排幾十個初小孩童出席。 只望開心而去拍照﹐安全無恙而回﹐數齊人數上下車﹐便算完事。
曾見過有老師把學生帶進博物館後﹐便「放羊」式的讓孩子們滿館跑。 館長和保安員們東堵西截﹐生怕他們跌傷﹐更怕損壞了展品。 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有否想過﹐這種參觀活動的質素﹐正在向公眾展示貴校的校風﹑管治和教學水平呢?
      參觀學習﹐事前必須有準備和簡介﹐為學習打好樁腳;屆時適時點撥指引﹑事後盡快趁印象新鮮深刻﹐做好定錨總結工作﹐方有學習成效。

2011年11月18日

天星小輪維港遊

教育心語 20111118

九龍倉集團推出了扶助弱勢學校的Project WeCan。此計劃準備於六年內投放1.5 億元,支援十間收取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資金除了用於購置硬件物資外,更包括有中文大學專業團隊的支援,以改進學校質素。各校又得九倉屬下的企業單位「認養」;企業會協助校方舉辦升學就業輔導活動,方便學生參觀和舉辦課外學習活動,提供場地和機會讓學生實習、擴闊視野等。
認識天星小輪,並參加天星的「維港遊」是這計劃的活動之一。港人乘小輪渡海,本是平常不過。但日前跟隨北區一間中學卅多初中生乘船所見,多數學生都極為興奮。有四五位學生對船上椅子可以改變方向感到新奇。她們坦言是首次乘搭天星。對部分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來說,由於生活圈子狹窄、文化資本薄弱,乘小輪過海也是見識之一。
  天星準備了專人講解,船上又安排了飲品和有獎問答比賽等。企業花了資源,用了心思,有禮親切,值得肯定。學校老師也作了充足準備,除參觀工作紙外,也設計了不少有趣的問題,希望學生可以臨場留心觀察和採訪,以增見聞。雙方都認真,但似乎欠缺默契,以致學生為了問答比賽而錯失了觀賞維港兩岸美景地標的機會,未能享受維港海風的吹拂,少了與人接觸的互動和交往。
校外學習活動,貴乎親歷其境的感受、真實情境中的互動。導師現場的任務首在把握時機提點和總結。訊息資料部分,大可安排在活動前後,作引導或鞏固。企業機構的好意,需與教師配合,方可產生較佳的學習效果。

2011年11月11日

教師吸煙

教育心語 20111111


香港的大中小學校園是全面禁煙的。校內教職師生固然不可在校內吸煙,校外人士如建築維修工人、送貨人員和家長等進入校園後,也禁止吸煙。此舉行之近十年了,似乎未有反對之聲。
去年開始,國內也陸續推行校內禁煙。如深圳市教育局五月發出了規定,市內高校、中職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等,室內外全面禁煙。同是五月,蘭州市教育局承諾,今年年底市內所有中小學都成無煙校園。教師不得在學生面前吸煙,教師間不敬煙、不勸煙、校內不設煙具。廣州大學六月通告: 「敬請」吸煙的師生回校後不要吸煙,用詞相當客氣。
台灣教育部在今年五月發函地方教育局處,通告「建議」未來甄選中小學校長時,將抽煙習慣納入遴選條件。花蓮縣教育處今年六月甄試中小學校長時,率先加入「凡有煙癮且自認無法戒除者,不得報名校長甄試」條款。換言之,想當校長的人,得先戒煙。此條款引發部分教師和校長爭議:當局不該干涉個人自由、侵犯人權、剝削其「工作權」。台北校長會會長提出:教育部道德勸說即可,若規定校長不能有抽煙習慣,教職人員都應比照辦理,不應只拿校長開刀。
台灣家長協會理事長支持校園禁煙。因不少學生被學校查到吸煙時,理直氣壯反駁: 「校長主任也抽煙,我們為何不能抽?」
現今吸煙並不犯法。但法律也規定,在某些地點不准吸煙。教師這個行業,不光是守法便行。因為社會對教師的操守有更高的要求準則。 

2011年11月5日

唔生性

教育心語 20111104

  曾接觸過有些領取綜援的貧困子弟,發現其生活作風與消費習慣,與中產家庭的子女相仿。初時有點意外,政壇朋友指正:難道窮人就不應享受好一點嗎?當下語塞之餘,更自勵今後多細緻觀察。
  近月在新界西北的屋邨學校工作。據校長介紹:該邨是區內領取綜援率、自殺率與精神抑鬱病發率最高的屋邨之一。到邨內食肆與家長閒聊,復與該校家長代表接觸後,知悉不少家長儘管自己節衣縮食,對子女卻頗為手鬆,盡量有求必應。她們期盼子女能過上「好日子」。故子女要求的電子遊戲機、名牌波鞋衣著、幾千元的智能手機,全都不缺。家長們異口同聲:子女都升中學了,怎可以讓他們失禮自卑呢?為了使孩子專心讀書,絕少向子女披露家境的拮据和成人間的矛盾。
  家長們又自愧學歷低、不懂英文,更不明白電腦和上網,故覺得對子女的功課幫不了多少,就傾向讓孩子過「好一點」的物質生活。簡言之,就是不識教和不敢教。
  有些家長混淆了孩子的「需要」和「要求」、誤認了「學歷」等於「實力」。看輕了自己的強項:經歷——食鹽多過佢食米,行橋多過佢行路。食鹽,就是走出了難耐的嚴酷,嘗過百般鹹酸苦辣。行橋,就是走過險惡世途,遇水搭橋,解難渡險。
  因為體驗過艱辛的歷練,捱過了人情世故的煎熬,才獲得了千金難買的經歷。家長們應該有足夠信心去指導後輩,分享長輩對人生的感悟。家長們應當揭示家中經濟窘迫,十樽七蓋,孩子才會認清事實,才會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