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一派胡言

940       一派胡言

 n   20240524

 

     記得當年考大學入學試時﹐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題:試分析清末中日甲午之戰的成因。一見試題﹐心中大喜。因為「貼中」了。當下便信心十足﹐奮筆疾書﹐論述了戰爭的國內外背景和遠因近因等。洋洋灑灑用一小時寫了約四版紙。

    對一個十七歲黃毛小子來說﹐不懂日文﹐連看古書文言文都有點吃力﹐怎會從史料中理出甚麼道理或「分析」一場戰爭的來龍去脈?考卷所寫的﹐大致上是老師整理坊間各種資料﹐集各家之大成﹐濃縮成鷄精筆記講義在課堂上講一次﹐學生們便速記抄錄下來﹐在考試前溫習記誦。考試時憑記憶將講義所言背唸出來。結果拿了個優良的評級﹐實際上這個考生從未做過任何「分析」。

    回望能考入大學﹐實在要講點運氣。首先是遇到一位盡責的老師整理出一份好筆記供我們背誦;又據歷年試題布置和題型走勢而作出「估計」而又猜中。考生則要具備記誦和書寫清楚快速的能力。

    此外﹐也慶幸當年中學開設美術科﹐聘得名家任教。我便得以避開最弱的數理科﹐而選美術科一展所長。自知繪畫山水花鳥應有把握。美術史一卷其實也是背誦講義。因為當年未有互聯網,僅在圖書館借了幾本畫冊見過幾張細小的畫幅﹐根本未見過甚麼顧愷之﹑范寛﹑馬遠﹑唐寅或八大山人的作品﹐便學著述說甚麼青綠山水﹑清初的殘山剩水﹑文人畫的精神或流派沿革等。

    「美術欣賞」卷中﹐試場掛出近人黃君璧的一幅山水﹐其時也不知是何許人。便借用南齊謝赫評論畫作的「六法」, 搬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隨類賦彩﹑經營位置等大綱詞語﹐對著畫作吹了近千字。想來真是一派胡言。

 

 

2024年5月18日

顏回能否j考上大學

 939        n   20240517


    孔子有三千學生,七十二人是優等生。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是顏回,字子淵。是孔子心目中水平最高的學生﹐尤其是他好學。

    魯哀公曾問孔子,學生中那些人好學,孔子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既不拿別人出氣,也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沒有好學的啦。”

    顏回肯動腦筋﹐但剛毅木訥﹐不善辭令。可能因為要思慮周全﹐顯得反應遲緩,甚至看上去有點愚笨。孔子向別人解釋:“我整天與顏回講學,他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好像有點愚笨。但是他回去自己研究(退而省其私),卻能很好地發揮(足以發)。顏回不笨喲!”

    顏回這種思維或學習習慣,放到今天的考試制度裡﹐極可能過不了公開會考這一關。因為現今考核學生的﹐不只是考其知識豐度或精準度﹑思考能力﹐更要求學生作答速度要快。要在限定時段內完成答卷而取得高分。

    德叔是當年第一屆升中試考生。考試當天一個上午考中﹑英﹑數三卷﹐每卷45分鐘。三場考試中間有15分鐘小休。其中數學卷﹐要在45分鐘內完成100題計算(包括文字題)﹐﹐平均每題耗時要少於卅秒。記得考試時﹐不少見到題目用心算便寫下答案。遇到疑難不懂的﹐便立即跳過﹐稍後再做。做完最後一題﹐如尚有時間(一般約兩三分鐘)便覆核答案或嘗試解剛才未解的難題。故平日操練的不只是計算能力﹐而且包括熟悉題型﹑高度專注﹑奮鬥精神外更要輕鬆上陣。

    當年不是人人都可以考升中試。不少學校設有校內「甄別試」先選出尖子才可以參加升中試。顏回精細思量慢反應﹐今天可能連中學也考不上﹐遑論要考入大學了。

2024年5月11日

知情不報

938       知情不報     n 20240510

 

    自少便覺得孔子是個專講仁義道德大道理的大人物﹐而少有從其與人交往生活故事去瞭解其為人和主張。近日重溫了其與時人學生交往的故事﹐深覺值得推介給年青人﹐從而窺見其學說和為人。

     據說孔子有學生三千﹐尖子賢者七十二人﹐全是成年男生﹐沒有女生。其中貧富都有﹐包括商人﹑王親﹑政府機構官員﹒教師﹑識字的士人等。都要交學費主動求學﹐有學習動機﹐不是強迫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當然沒有統一的課程大綱和指定教科書。據資料顯示﹐教學形式主要是師生互動﹐多數是學生問老師答。內容無所不包﹐多是生活中實際疑難﹐不乏兩難的事例。孔子似乎要即場回應﹐真不容易。

     據《論語.子路》記載:有一位葉先生問孔子:我們家鄉如果有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會舉報其罪行的。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寇」,用現代語來說,就是律政司或法政第一把手;孔子怎會不懂法治精神呢?但他回應:我們這裡跟你們不同,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為父親隱瞞,『直』就在其中了。」在孔子看來,好善惡惡的正義感或法治精神固然是可貴的情操,但父子親情更是自然天性,是終生的關係﹐比起好善惡惡的情緒更深刻﹐宜以親情為先。

      當年沒有現代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條文。卻與現今「知情不報」﹑「連坐」或「忠孝兩全」等概念/情境相關。在香港市民見到人家犯法﹐(例如不依交通燈號過馬路)不算是犯法的。在校園法律課堂上也曾與校長老師們討論教師的職責﹑主動舉報的公民道德責任和法律刑事責任間的疑惑。

 

 

2024年5月4日

解密往事

937       解密往事 n    0240503

 

    廿年前新界某中學中五級約十個學生在課室圍毆一個同學。全過程被手機拍攝下來﹐放到網上傳開後全港嘩然。當時教統局長李國章教授表示:對校園欺凌事件零容忍。警方拘捕了該批學生。經審訊後﹐十人被判入懲教機構。數個月後。我接到這批學生的班主任劉老師來電。他指出這批學生現正陸續出獄﹐又想完成中學課程。要求我校收取這些學生繼續學業。

    當時我校正在殺校邊緣﹐風雨飄搖。同事們正努力救校﹐剛稍有起色。我問劉老師﹐為何找我。他說行業裡同事都知道你們有愛心照顧弱勢學生。我當即表示:門前校徽校訓掛著「愛」字的學校很多呢。他說大家都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他們都不肯收不會收。我指出十個出獄學生不宜集中在一校﹐要分散。既減少標簽效應﹐也有利於保護他們而重新起步。

    當時學校正在救亡免於殺校﹐若被社區或傳媒知悉我校收取出獄者﹐則極有可能使校譽更低而影響收生。跟副校長細緻商量後﹐答允只收一個﹐而且要絕對保密。全校只有正副校長和班主任知悉學生的背景經歷;而且由中四入學重新起步。

    該生家庭破碎﹐與婆婆同住。每逢周一放學後到校長室來跟我閒聊並跟進他的功課。問及他星期日做甚麼?有與家人去「飲茶嗎?他說很多年都無「飲茶」了。我徵得老妻同意﹐周日帶他一起上茶樓。我留意到學生跟校長去飲茶是不舒服的﹐兩次後便停了。

    該生中五會考拿了五科合格﹐當上了郵差。這故事一直都少跟人提起。事隔廿年﹐該生也近四十歲了。今天大概可以「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