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生源下降

850   生源下降  n  20220826


    政府統計處於11/8/2022公布今年中期人口最新數據,顯示最新出生人數約3.5萬﹐較去年同期減少8%﹐,亦是1981年以來的新低。而最新死亡人數因受疫情影響而達6.1萬﹐較去年同期上升逾兩成﹐也是自1981年以來的新高。此外﹐持單程證移入本港的人數由2019年中的逾4.4萬,持續下降至去年中的逾1.3萬﹐在今年最新的臨時數據則回升至逾1.8萬。據稱今年首五個月出生人口約15600﹐估計今年出生嬰孩僅37000左右。

    人口出生率下降或少子化對社經大局的深遠影響已多有論述﹐於此不贅。教育界更關心學童人口下降的中短期影響:幼稚園會首當其衝﹐三兩年後收生競爭加劇﹐可能出現結業潮或須轉型。其實學生「不足」已經持續多年﹐近廿年縮班殺校大潮未停過。

    1983年全港會考日校報考人數是123,545人﹐連同其他考生(自修生)172,321人。今年報考DSE僅四萬餘。比高峰時已大幅下跌六七成。近年中學生考入大學的機會大增﹐也有人說即是考入大學的學生質素下降了。總之﹐大學也普及化了。

    學童人口急降﹐學校數目理應減少。按過去廿年來的殺校政策﹐由家長選擇作殺校標準。即家長不選﹑收生不足的學校便結束。然而家長卻未必知悉學校的實際增值狀況。以為把孩子送進名校便會有好成績。如此﹐原本收取第三組別學生的中學將會結束。但第三組別學生比例不會變﹐則原收取第一組學生的中學便要收第二組的學生﹐原收第二組的學校要收取第三組別的學生。

    教師和學校有否心理和實戰的準備面對改變中的教學生態?怎樣調適教學方法心態?學生和學校減少了﹐教師人手編制應該保持還是下降呢?

2022年8月20日

轉承責任

849       n 20220819

 

作為一個教師﹐其言行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對其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正如一個法官﹐市民會期望他的法律知識較為豐富外﹐會期盼其操守會公正﹐主持公道。市民會期望醫生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外﹐也相信他會仁心仁術﹐危難時會盡心力救死扶傷。

學校教師不單是一個普通市民﹐不只是路人甲或乙﹐而是受聘學校的機構成員。家長將子女交付學校受教育﹐期望教師有其專業學養外﹐也相信教師會愛惜其子女﹐肩負起代理父母in loco parentis 的關顧責任﹐踐行合理正常的監護人的作為。

家長將子女送到某一間學校時﹐多不認識該校的老師﹐家長不是相信某個個別教師的能力﹑操守﹑態度和責任感﹐而是相信學校作為一個社會信託機構﹐一個有政府監督的機構﹐一個以專業教師組成的團隊﹐會發揮專業合力﹐盡心照顧好其子女。

是以政府和法團校董會有權力而且有責任訂定法規﹐管理和督導教師實踐其工作任務。教師既要盡力按其專業判斷做好其教學工作外﹐更要接受管治機構的指示﹑管理﹑遵行相關的指引和法規。要視自已為學校教師團隊的一員﹐考慮學校整體的利益﹐跟團隊商量並實施關顧學生的最佳方案。

所以教師在學校裡的作為﹐不能簡單以「一人做事一人當」而獨斷獨行﹐不能以個人喜好或個人自由而我行我素。因為既然是機構的僱員或成員﹐就要遵從機構/學校的行事規矩。須知學校管理層在法律上負有轉承責任 Vicarious Liability, 在某種程度上要對其學校的教師工作上的作為負上責任。換言之﹐倘若機構附屬的員工在工作上失誤引致的法律責任﹐機構管理層可能要負上一定的責任。


2022年8月13日

造命工程

848    n  20220812

     

848    n  20220812

 

    

 

新學年開始在即﹐有幾個機構邀我為新教師講點心得。作為教育界老兵﹐面對剛入行的新人說甚麼合適呢?考慮到部份人入行的初心是:打份薪高糧準又多假期的「筍工」﹐有利於其踐行工作生活平衡的生涯﹐或許忽略了教師功能某些方面。以下是講稿的一部份。

據說教育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也就是個造命的社會工程。在特殊學校服務的教師﹐更就是個「逆天」的造命者。人的基因不可或不易改易。家中添了一個傷殘或智障的成員﹐的確有點無奈。

對一個人來說﹐先天因素是無從選擇的。除了性別高矮體能種族等之外﹐父母的家庭社經地位也不可選。家長的文化資本和學歷也不由孩子選擇﹑以至成長的生活環境﹑能接觸的人與事物﹐都對其一生有深遠的影響。

    教育是改變學生命運的一個機緣;教師應向孩子說明﹐在知悉命運的局限(認命)之餘﹐尚可爭取造命!

命運也許是殘酷的。認命只是認識命運的實況﹐不必是躺平﹑不只是悲哀流乾眼淚而心死﹑不只是無力.無奈和放棄﹑不能對前景無知無感而萬念俱灰。教師應該對自已的工作有個想法﹐有個也許是卑微的希冀﹐卻是一個轟天動地的工程-----【造命】。

命可造﹐是正向教育的基石﹑是尋覓和把握尚有一線的生機﹐爭取機緣巧合的剎那。據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就爭取機會到來前做一點心理或實際的準備。

教師應該有個心願﹐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不幸孩子命途上的貴人﹐在他們困厄時或能匡扶一把。學校教育就是嘗試突破其家庭出身的局限﹑提供多元機會﹐讓孩子擴濶生命的可能性。教師就是為學生開門指路的人﹐開拓他們生命的視野。


2022年8月6日

救命電話

847     n  20220805 

 

    周前到一特殊學校為老師們打氣。據校長介紹:近年人手變動大﹐不少舊人退休﹐新入職的卻對工作觀念跟其學校傳統有異。有些新人經常強調「工作生活平衡」﹐斤斤計較假期﹑工時﹑工作量和壓力。尤其對特殊教育的特點(包括工作範疇和具體技巧)﹑更沒有足夠的心埋準備。

    我特別花點力氣介紹親師關係和家長教育。因為有些教師以為:我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是教家長!家長教育「唔關我事」。我分享了在我的舊校時﹐因為學生問題複雜﹐訓導主任把自已手提電話號碼公開給家長﹐好讓家長在急時可以求援。因而有實例:主任在午夜後把其女兒帶回其家中。也介紹了新界西北一間收取中度智障學生的友校‥為此安排了一個24小時都有老師接聽的手提電話﹐好讓家長徬徨無助時有個倚傍﹑有個支援系統。皆因孩子出了事故﹐家長手足無措時﹐總盼身邊有個「專業」人士提點迷津。這個電話每天輪流由各老師帶回家中﹐24小時開著。翌日帶回學校由校務處同事充電;放學時轉交另一當值同事帶回家中。

    打氣會後﹐這間學校一些資深老師告訴我:她們都主動向其班內家長公開其手提電話號碼﹐甚至超過十年了。這做法實在是多年經驗所得﹑體諒SEN家長長期的壓力﹐是按實際需要的相應安排。事實上﹐據個人近廿年所知:除了極個別心理失常的家長外﹐都沒有人濫用這些救命的電話。

    看來﹐新入行的教師﹐需要深入瞭解校園實況﹑特殊學生家長的需要;對家校關係﹑甚至對教師的工作和假期的理解﹑甚麼是教師的「份內事」等﹐縮窄跟社區家長期望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