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展品的細節

694 n n 20190823


        盡管站在同一展品面前﹐因取態不同﹐觀點各異﹐看的重點﹑聯想和期望會有很大差異。
        然而﹐畢竟觀眾多是首次觀賞這件展品﹐未必留意到其中的精妙之處﹐導賞員可指出一些看似平凡不過的東西﹐卻原來大有學問。 更可指出其中一些細節或容易忽略的地方﹐解說其中要點﹐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細節可以是展品的細部﹐例如古銅鏡邊沿細小的文字印記﹑唐朝婦女頭上的髮簪或面上的花顏裝飾﹑敦煌隋唐時期壁畫中﹐彈奏琵琶的樂人均與今天大不同﹐樂師皆橫持琵琶彈奏﹐頗類今天彈結他的模樣。 又如:甘肅武威出土的青銅件《踏燕飛馬》的重心全在一隻後足。 在羅浮宮裡﹐我就特意提點觀賞者留意二千年前用大理石雕出的女神像﹐身上所披濕水紗布中的氣泡等。
        細節也包括容易忽略的大背景。 在長沙《簡襩博物館》裡﹐庋藏最多的是三國東吳官民用的簡牘。 須知改良造紙而著名的蔡倫(63-121 AD)﹐是東漢初期的宦官﹐距三國東吳(222-280)至少已有百多年了。 如今卻大量出土東吳的竹簡﹐說明紙張在三國時仍未普及。 是以當時官衙的正式文件(如升調官員的記錄)仍寫在竹簡上。 這或可說明在當時通訊條件下﹐科技知識工藝的傳播頗為緩慢。 西晉左思寫《三都賦》據說成於280 AD﹐因而洛陽紙貴。 可見洛陽文人家中很少備有紙張﹐才需上街購買﹐而扯高紙價。
        最近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中展出坦桑尼亞出土舊石器時代(約一百萬年前)的石斧﹐形狀竟然對稱﹐英國的專家便指出這是超乎實用功能﹐可能有炫耀的性質。
  這些細節﹐沒有導賞員的介紹,一般觀眾多會忽略。



2019年8月21日

導賞時說甚麼


693 n  20190816


        無論展品是一件仰韶文化的彩陶或一座古建築﹐是一具木乃伊還是一片竹簡一幅名畫﹐導賞員和參觀者已經站在展品前﹐觀眾清楚看見展品的形狀大小顏色﹐導賞員還要講些甚麼才合適?
        觀眾的基礎背景各異﹑關注不同﹐想知道的便有差別。 一般都想知多一點關於展品的:
1,歷史地理背景;                                 
2.製作工藝和物料;
3.科技的特點和設計精要;                  
4.功能和用途;
5.文物流轉易手的故事;                      
6.現今的意義;
7.由此連接的其他資料﹑趣事或聯想……等。
        以上各項互相關連又博大精深﹐每一項都可以是篇博士論文。 導賞時間短﹐宜精略簡要便好。
        展品的背景﹐包括了時代的社經背景和周遭地理環境。 例如講仰韶艾化的彩陶瓶罐﹐就得介紹新石器時代是甚麼﹐當時人類衣食住行的生活概況;器物的裝飾發展(由無紋飾到繩紋到彩繪) 講良渚玉器﹐須指出當年先民還未懂得冶煉金屬﹐沒有金屬工具﹐觀眾方會明白光滑玉器的珍貴性﹐並由此導出社會分工的條件。 介紹秦漢竹簡可以介紹世界各地文字載體的種類﹑演變和異同。 談廣東/新界客家建築﹐要介紹華南地理氣候和生產背景。 面對英國石陣Stonehenge的殘垣壞柱﹐最好有回復原狀的圖片對照解說。 參觀港島西邊街一座上百年的公共浴室﹐就要帶領觀眾回到一百年前﹐知悉港島基層市民的生活景況。
        觀眾明瞭展品的時空背景﹐喚醒和勾起其已有的先備知識經驗作出鏈接﹐就較易想像和設身處地理解展品的意義。 倘能因而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心﹐進而發生提問互動就更好了。  
         

2019年8月6日

差生的種類

691/692   nnn 20190802/ 20190809


        跟年輕老師上課﹐談差生的訓輔
        差生可分幾類 一是按一定標準評量其表現而不達標者﹐屬水平低下的差 一是「差異」的差 就是指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果效進度跟大多數(主流)學生不同﹑表現的優缺長短便有差異 在大規模生產模式中﹐產品不按指定進度和表現異「常」的﹐很大可能會被視為「廢品」
        而記憶力超強﹑一目十行﹑話頭醒尾的所謂資優生﹐往往因為不安於主流學習的方法進度而顯得不守課堂常規﹑甚至干擾其他按「正常」進度學習的同學 因而也成為不受師生歡迎的差生
    還有一種使老師頭痛的:其學業或學習能力不弱﹐而行為操行出軌的差生﹐包括不守集體紀律甚至搗亂﹑心理偏激暴躁不受控﹑無心向學自暴自棄等 最難搞的是:校園中群體負面風氣已成﹐積重難返個別教師即使再努力﹐往往感到回天乏力﹐強烈的無助感之下而生放棄之心
        而以上幾種差生的「差」﹐往往相互牽涉﹐互為因果 所以切莫奢望有簡單的萬應靈丹﹐因為差弱或差異由多種因素長期糾纏累積而成﹐又焉有快速而簡便方法可解複雜的死結呢?
      近廿年教改以來﹐教育界對於生理引致的「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SEN的差﹐有較多瞭解 明白到專注力不足或讀寫障礙﹑自閉﹑視障聽障﹑肢體傷殘或協調有困難等﹐都會較為接納並給予適切的安排照顧
        其實﹐先天生理異常引致的學習差異很多 較輕者如色盲﹑口吃﹑對聲音敏感度特別弱或強﹑方向/空間感有強弱﹑發育有早遲﹑性格內向或多言好動等 都會被視為差生
        後天環境造成的就更複雜多樣了
  最使教師最頭痛的差生﹐是不依從集體紀律行事﹐其行為表現異乎「常人」﹐因而在校園裡造成困擾混亂﹐惹人煩厭。 因而被視為操行的差生。
        學習知識技能不一定在學校。 大可在家中﹑作坊﹑工場﹑生活實境中學。
        現代學校是一個群體生活的地方﹐一個大規模生產模式的「工廠」。 孩子到學校受教育﹐除了學習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學習集體紀律。 學會在群體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要明白人情世故﹑從而知所行止﹑進退有度。 這是孩子「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過程中﹐孩子除了學會社會行為的常模外﹐更要學習環境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彈性;觀察他人的眉頭眼額而調校自己的行為﹐學習耐性等待和忍讓﹑學習放棄短期即時的利益享受以換取長期更大的回報。 這包括了排隊﹑等待﹑舉手獲批准才發言﹑不擅離座位﹑按指示作答和回應﹑準時﹑要顧及他人/集體的安全和權益﹑遵守遊戲規則…等等。 在校園集體生活環境中﹐不懂得以上各項﹐會阻礙群體的學習﹑擾亂校園生活的節奏和秩序﹐損人不利己。 教師就會覺得極為「難搞」。
        倘因生理缺憾而不能自控﹐做成混亂和惹人煩厭﹐教師多會理解和給予較大的容忍﹐也會教導同學們給予理解﹑體諒甚至協助。 但有些則因學生過往生活習慣和心理因素引致不守紀律行為﹐則不是老師一招兩式或三言兩語可以平息﹐要深入瞭解長期輔導方或有解決方法。

        年青教師總想追求一些即場實戰的肉搏散手。 我的經驗:在課堂外做好班級經營﹐課堂內出招才有效。 教師總不成跟學生鬥惡鬥爛鬥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