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有活動.冇學習


665   《教育心語》20190201


        一間小學花了四萬多元﹐於考試後教師忙著評卷計分的日子辦了個STEM DAY﹐讓各級學生分時段經歷半天的科學學習。
        當天活動主要外判給商業機構。 該公司帶齊各式教具﹐帳蓬﹑展板﹑攤位等到校。 更派來若干工作人員擔任節目主持和指導﹐免了教師絕大部份的籌備和臨場工作﹐當然很受教師歡迎。 其中不少學具可於網上「淘」回來﹐價錢不高。 這類學具有齊操作說明書﹐大部份學生只需按圖砌摺便可操作。 有教師從旁協助就更有保証了。
        其中一些活動的設計和總結值得商榷﹐介紹其一如下:
        小四級學生分班再分五人一組按著說明書製作簡易「氣動火箭」一枝。 然後接駁到一段塑膠管和一個塑膠水樽。 比賽時各組派一同學用力踏跳到樽上﹐樽內空氣壓縮便將「火箭」噴射出去。 射得最遠者勝。
        五人小組製作火箭時都嚴格按著說明書指示﹐不容許任何改動﹐也沒有解釋其原理。 期間不能參考其他組的工作。 每組只可製作和射出一枝火箭﹐沒有機會作任何比較。 比賽後請了三組射得較遠的代表講一下感想﹐不外乎都是:「可能我踏得大力」﹑「我枝火箭好實淨」﹑「或者我個膠樽大D掛」等﹐都是未經核實的猜想。
        這類cook book式的操作﹐事前沒有解釋原理﹐遑論設計創作空間。 實驗沒有介紹「公平測試」的理念;實驗中牽涉很多變數卻沒有分析和控制﹐事後只談感想而無探討各項相關因素﹐學生學到甚麼呢?
        據悉教育局由下一學年起﹐會持續投入豐富的資源以推動「全方位學習」。 衷心期盼各校老師們切莫將資源簡單地去購買坊間的「服務」而花掉﹐甚至把活動期間的師生關係也外判給承辦商﹐活動後的總結簡釋Debriefing 也袖手﹐則真的枉費了納稅人的付出﹐更失了原先撥款的心意了。




2019年1月24日

趨讚.避彈的心態


664  《教育心語》20190125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1986年已經指出人的學習大致可分兩大導向:「表現目標導向」和「學習目標導向」。
        表現目標導向心態 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不利於學生長遠的學習。 她認為如果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為「表現」以取悅他人﹑重視個人能力在周遭群組中的地位﹑重視師長的各種教學評量﹑凸顯其能力水平高於同儕﹑滿足社群的期許與認可﹐重視要讓人家覺得他很棒﹑則會傾向選擇可以成功而避免失敗的任務和挑戰,以維持自尊並贏得重要他人的讚許。因此其行為特徵是:可以獲得好成績的情境就積極參與﹐否則逃避以免傷害自尊。
        Dweck 指具有學習目標導向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的人﹐學習動機主要是提升能力做好事情/任務。 行為多屬適應動機型 adaptive motivational pattern。他們自覺可以通過學習而改進去解難﹐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較強﹐會喜歡有挑戰性工作。面對難題會嘗試改進提升自己﹐較肯堅持。而「表現目標導向」者面對困難時多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有負面的自我認知 (我天生不長於此/ 唔係我嗰瓣/ 唔啱我) 而生無助的學習傾向。
        故當學生拿到高分領先時﹐師長就不必重複或標榜 (因他已經知道) 而應花點心思考慮怎樣肯定學生取得佳績背後的動機;協助學生認清上進求精的初心﹐讚賞其所付出的心血和毅力﹐增強其自我效能感以面對新的挑戰。
        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親歷挑戰(測驗考試)後﹐師長教練要協助他在成敗中總結經驗﹐找出關鍵因素。 讚賞或責駡批評學生﹐其實都是體驗學習的「回饋」環節。

2019年1月17日

珠心算和數手指補習班

663  《教育心語》20190118


        有家長問:小學生課後參加補習班好嗎?參加珠心算班或數手指算術補習班好嗎?網上的家長討論區或親子網站則眾說紛紜。
        有數學老師答曰:兩樣都不好 ,數學是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 數手指和數算盤對將來學習數學作用不大, 「唔好嘥錢啦」!受正統數學訓練的專家教授(例如數學家丘成桐教授)都說「沒用」。 估計他們的出發點是從補習班多數不能提升數學思維﹐而有此此看法。
        但不少家長現身說法﹐表示其孩子參加了這些班後﹐成績大進。 而且對數學表示有興趣:「至少不像以前﹐對數學心存畏懼﹐拖拖拉拉苦著口臉做數。」更有因為「做數學功課的時間短了﹐對做其也家課也快了。 少了親子矛盾。」是以認為值得參加補習班。
        原來孩子學習各有特點。 除快慢之別外﹐對教師的教法也各有領悟。 老師用X方法教﹐甲生迅即明白﹐乙生卻摸不著頭腦。 如果班上老師只用一種方法解題﹐乙生即使用心聽講﹐也未必學得有效。 故課後補習老師如果用另一方法講解﹐或講法稍有不同﹑舉個不同的例子﹑重點稍異﹑乙生可能恍然大悟。 故課上教師宜關注學習的差異﹐用多種方法教授﹐「一題多解」以適應不同的需要。 因此﹐對於某些學生來說﹐課後補習是有效的。
        至於珠心算或(史豐收式)數手指計數法﹐對邏輯思考的確無甚幫助。 但對快速求取答案確有其優勢。是以家長才會花錢買課。 就像懂得背念乘數表﹐似乎跟數學邏輯思維沒有其麼大關係﹐但的確有助學生計數時減少焦慮。
        個人以為﹐參加了這類計數班而使到孩子增加信心﹑減少焦慮﹑對數學不抗拒甚至有興趣﹐那是可以考慮的。 家長要留心此舉會否使到孩子跌進Carol Dweck 所謂「表現目標導向」performance goal的陷阱。



2019年1月10日

職場無知 34


662  《教育心語》20190111

        無知變有知﹐較有效的方法是經歷和實踐。
        有次跟剛大學畢業的世侄女談起找甚麼工作職業。 她說想到跨國企業去開眼界﹐見識一下大公司的運作。 剛巧我的老同學是世界五大物流公司之一的香港區負責人﹐便介紹她去面試。 豈料她一見面試的地點是「葵涌碼頭」便縐起眉頭﹐輕蔑地喃喃自語:「乜嘢地方嚟架?不是中環咩?」
        物流公司總部設在貨柜碼頭很正常。 學習見識何須一定在中環或金鐘。 她大概心中以為到跨國企業上班就是穿著高跟鞋套裝出入CBD的大廈﹐穿梭於蘭桂坊咖啡室餐廳。 跟她聊一下物流業的現況﹐(例如當今世界十大貨柜港﹐中國佔其七之類…)好使她在面試時有點常識﹐不致顯出對行業的無知。 她聽得口定目呆後﹐竟然問﹐入跨國企業工作﹐要返國內嗎?
        似乎部份香港年青人﹐有意無意間從情感到資訊都自絕於中國。 是以迄今仍不知粵港澳大灣區的現況﹐遑論發展前景了。 例如香港常住人口在大灣區各城市中排名第五而已。 (廣州1400萬﹐深圳1200萬﹐東莞830, 佛山750萬﹐香港720)。 大灣區現今的 GDP 超過澳洲全國總和而與韓國相若!
        除了課堂書本上取得的資訊外﹐學生實在需要大量親身實地的觀察和體驗﹐方能對自己的生涯規劃作出明智的選擇﹐不致錯失各種機會。 大中小學都宜提供機會讓學生認識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生活﹐拓濶心胸眼界。
        據說香港人的傳統優勢是視野廣﹑適應力強﹐靈活轉身快。 然而﹐先決條件是思想上要謙虛﹐一如Steve Jobs所謂:要飢餓與愚蠢(Be foolish & hungry)﹐才有空間轉身﹐才會靈活。 寄語年輕人﹐莫當夜郎自大的「港燦」。

2019年1月3日

職場無知 123


661 原載明報副刊《教育心語》20190104


        學生無知﹐就要學﹐就要教。
        但不少事物不能在課堂中抽象的學到﹐那就不宜在課堂中教了。
        特別是情意﹑感受和價值觀﹐體能操作和實踐等﹐光靠抽象語言文字講解難以說明。 不少事物的知識與複雜的環境連結﹐必須在實地情境中互動方能理解。
        例如人際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眉頭眼額神情的微妙變化﹐使到學懂人情世故須從生活中留心體會。 臨床診症的望聞問切﹐牽涉五臟六腑的複雜互動﹐就要靠經驗閱歷總結﹐不是熟讀醫書便成事。 職場上的勞累和焦慮﹑單調重複和沉悶﹐更要長期身處其中方知其中苦樂﹐不足為外人道。
        有中四男生自覺無機會升讀大學﹐欲輟學到髮型屋做洗頭工。 按頭取酬﹐每個頭十五元。 一天若分到廿個頭便有近三百元收入。 對十六七歲少年來說﹐因為住食開支由父母照顧﹐每天有三百元零花錢﹐比起上學而無所得﹐的確吸引。 他在髮型屋幹了三個星期﹐發現手的皮膚給漂白了許多。 回校跟我說:「原來上班比上課沉悶得多了。」
        一中五女生暑假時去連鎖時裝店當售貨員﹐方知原來工資收入跟銷售額掛鈎﹐她感嘆搵食不容易:「表面上在冷氣間聽著輕音樂﹑對著流行時裝﹐但原來客人不進來﹐來而不消費﹐急也急不來!還要賠笑臉送客。 店長也受壓要交數而焦慮不安。」她補充:「原來一天站立十個小時﹐真的很累!」
        讓學生多知道一點職場生態﹐早一點認識與感受殘酷的現實﹐除有助其生涯規劃外﹐更有助其留校上課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