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

課外活動 vs 全方位學習

【616】  《教育心語》20180223 

        課外活動跟全方位學習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又相互關連。
        學生的校園生活除了上課學習之外﹐有些空間﹐讓孩子做些自已選擇的「無聊閒事」﹐大致來說就是玩﹑閒聊﹑發白日夢﹑靜思﹑獨處或旁觀。 換言之﹐校園生活要留白﹐不是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充滿了計劃的學習活動。
        現實中的課間小息﹑午膳和課後留校的時間﹐只要給予空間﹐學生自然會找到或自創一些活動。 德叔小時候﹐小息和課餘會踢毽﹑下棋﹑爬樹﹑伏匿匿﹑閒談交友﹑拍公仔紙/打波子﹑跳飛機﹑跳橡筋繩﹑各類追逐遊戲如:紅綠燈﹑兵捉賊﹑狐狸先生之類。 只要有條件和鼓勵﹐學生便會搞些覺得有趣味的活動如足籃排手乒乓球比賽﹑康樂棋足球機﹑演藝活動。 甚或有時做些「踩界」的探險活動如到校園的禁區後巷天台之類。 這類活動基本上不計分﹑不考試﹑不強迫﹑甚至無紀錄﹑自由參與。
        倘校方給予支持和參與安排﹐則會有較嚴謹的組織和定期的活動﹐包括校際和校外的參觀考察和交流比賽等。
        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的不只是愉快和團隊歸屬感﹑也學習人際交往﹑處理群眾事務﹑長知識也增自信﹑煉堅毅也強身體。 既有這諸般好處﹐學校重視之餘﹐也有思索著將這些活動正規化。
        發展到後來﹐中學裡就出現了各類課外活動組織﹐如社堂/級社/興趣技藝小組/演藝社群/服務團隊/體育校隊/學術會社/學生會等更正規的組織。 1990年代起﹐活動的正規化﹐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全方位學習。



2018年2月9日

毋忘初衷.與時俱進

615 n 教育心語》 20180209


       社經科技急變下﹐服務智障傷殘人士的機構的領導也好﹐員工也好﹐都要與時俱進。 否則舉步維艱。
       新科技衝擊勞動力市場時﹐首先淘汰的往往是低端的勞動力。 以往智障人士從事的職業工種就是這一類。 除了靠慈善性質安排庇護性的職業機會外﹐機構就要探索新的方向和途徑。
       資訊流通快捷﹐民智大開。 各持分者 (包括家長)的期望已經改變﹐機構內的員工如果以為可以依著老皇曆行事﹐重覆過去廿年行之有效的做法﹐秉持不變的心態﹐抗拒更新,則矛盾會頻生。
    嘗見有部份工作人員對弱智人士老齡化的需要不夠敏感,似乎忘記這批服務對象在這個中心/宿舍已經近卅年了﹐除了體力日衰外﹐重複多年的陳舊活動也宜更新了。 有些舊人卻埋怨領導層為何要「玩新花樣」﹐「冇嗰樣整嗰樣」!
       機構要調研探索新的服務類型﹐重置資源和調整工作流程﹐更新員工的服務技巧﹐更新或重整心理裝備。 這固然是挑戰和壓力﹐卻也是必要的急務。
       有些新入職的員工﹐可能對服務弱智人士的心理和技巧裝備不足﹐情緒自控能力較低﹐處理工作時容易失控或失誤。 既做成事故而要勞煩同事和上司「執手尾」﹐也做成員工流失率較高。 人手流失﹐增加機構培訓員工的壓力外﹐也較難積累機構的知識﹐提升工作果效。
       入職服務弱勢社群的第一天﹐早應預了付出的心力不會輕鬆。 如今嗟怨無益‥只盼毋忘初衷﹐也與時俱進。  
  
  


2018年2月2日

智障老齡化

614 n 教育心語》 20180202


       廿多年前初接觸嚴重智障學校時﹐校長告訴我﹐其學生近半可能在十八歲前便去世。 因為學生屬多重殘障﹐生理機能太弱﹐溝通表達有困難﹐故醫生也難及早診斷和治療。 是以世界各地智障者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
       近年科技發達﹐醫療系統改善。 關顧和治療智障人士的水平大大提升。 是以他們的平均壽命亦逐步延長。 過去服務智障人士的機構﹐不少重點放在青少年和兒童身上﹐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制訂了相應的配套措施﹐雖仍有改善之處﹐一般都不斷進步。
       近年這些服務機構﹐都面臨「智障人士老齡化」的大挑戰。 以往服務使用者鮮少四十歲以上﹐近年有些機構的服務對象已經過半是四十以上﹐甚至有六七十歲以上的。
       面對新難題﹐就要提供適切的新服務。 微細的如日常膳食的製作安排﹐就要更細緻分類﹐以適應消化能力(咀嚼吞咽)退化的長者;又例如要設計適切長者的消閒生活和社交活動等。 由於壽命長了﹐智障者也要面對其親人(家長/父母) 離世的心理衝擊﹐是以要安排一些談生論死的輔導活動。
       新挑戰還包括:院舍服務要更多人手關顧日漸衰老的舍友。 庇護工場要考慮更多安全措施和保險難題。 職訓機構既要考慮提升學員的就業的技術和能力﹐更要研究科技和社經轉型下﹐如何拓濶學員的就業機會﹐改變培訓方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