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假訊息.假新聞

587       
假訊息假新聞
德叔 nnn 《教育心語》20170728

       現今師生共同面對的困惑之一是:辨別真假資訊和「新聞」。資訊難分真假﹐由來已久﹐近年「假新聞」流行更使問題複雜化。
       以前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都多打著持平講真話的立場為尚。 如今不少卻擺明車馬﹐是立場先行。 資料和評議交集﹐猜想和事實混排。 讀者一不留神﹐便將馮京作馬涼。 不說入世未深的青少年﹐就是老人也一樣會糊塗墮阱。
       真假新聞每天從互聯網經手機進入你的口袋和腦袋。 社交媒體如WhatsApp之類裡面更充斥著大量「多年好友」善意誠心的提醒和建議﹐包括養生食療﹑社會常識﹑醫學新知﹑專家分析等。 其中有斷章取義或真假摻雜。 最難搞的是其中七八成真﹐伴著兩三成假。 又或據說是引自某大學研究﹑某名人的演講和感言﹑以大量你不明白的學術專業名詞解說﹐包裝精美﹐甚至有相有片為証云。 然而細看﹐相片和視頻卻未必與內容有關﹑更未能証實內容的真確性。
       WhatsApp之類社交媒體的特性﹐早已經被評為不利討論求真﹐而利於宣示口號結論的場地;方便表態多於探索的地方;宜於迅速傳訊和動員﹐而非深沉思考和辯論。 故逐漸成為圈子社群中同聲同氣的回音室﹐成為重複著圈子裡相同意見的增強器。
       面對著新媒體新形式的局面﹐教師在其過去的經驗和培訓裡都從未遇過今天如此多量而形態複雜的假訊息。 是以教師群中也感到困擾﹐遑論教導學生。
       廿年前﹐學校將這個責任交付電腦科教師﹐如今每一位教師都要懂得「資訊素養」這個課題了。

2017年7月26日

羚羊峽谷 Antelope Canyon, Arizona, USA



美國西部阿里桑拿Arizona﹐多乾燥荒漠地形。
平平無奇的荒漠中﹐隱藏著天下奇特的窄縫狹谷:
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


在進入峽谷時﹐站在入口也不知。地表面是典型的紅褐色沙岩






此圖右方有人沿鋼造樓梯而下﹐便是峽谷的入口







從地面看﹐峽谷只是一條岩隙而已。







沿著僅可容一人的鋼梯而下十餘米﹐峽谷裡面卻別有洞天













峽谷兩旁全是層理分明的粉紅色/橙紅色沙岩。被流水沿石隙侵蝕成了婉蜒曲折的狹長的裂縫式峽谷













該區位於印第安人保留區。故入洞要付費由族人帶領。是該區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峽谷內地勢低窪﹐狹窄。下雨後便會被淹浸﹐而且必為洪泛急流 flash flood ﹐極為危險﹐不能進入。故千里而來參觀﹐也要講點運數。





我們到訪的前一天﹐下過大雨。早上十時還未能確定可否入內。
迄十一時左右﹐才接到電話﹐可以入谷。好彩。



谷壁顏色粉紅﹐在光線折射下特別多姿。成為沙龍拍友的至愛。







因線條複雜﹐亦容易花多眼亂﹐使觀眾讀者混淆。時間不充裕﹐尤難拍得好照片。





峽谷頂部狹窄﹐光線不強﹐除非是正午時份入內﹐否則少有機會有陽光入谷。造成拍照名家顯露技巧的勝地。故該地特別另設有拍照專家旅行團。












同行二美女是:老妻和胞妹。
她俩同齡。
她倆都有拿手機到此一遊的本領。造像拍照清晰。
谷內人多地少﹐難得有空間而無人﹐拍照留影。



此行拿著電話手機和儍瓜機拍照留影。過後個人有個經驗:照片還是要找一條直線作為參照很重要。但洞內卻沒有任何直線。
因地方淺窄﹐地面水平線也很難得 










此石隙乃羚羊峽谷的外貌。真想不到下面美麗如斯。



盼望能到此一遊己廿餘年矣。 
特別在出口處﹐讓老妻給我拍個照留念。

2017年7月22日

ZION National Park, Utah, USA

過去五年﹐曾兩度探訪 美國猶他州南部的 ZION National Park 錫安國家公園。
此公園面積不大﹐僅229平方英里。可沿車路自駕遊。景點多沿錫安峽谷,長約15英里,並且有半英里深,其紅色﹑黃褐色的砂岩和白色石灰岩﹐被河流切割成深谷。著名景點有白色大寶座、棋盤山壁群、KOLOB 拱門等。
【點按以下圖片可放大】


公園內岩層顏色豐富。配上藍天﹐賞心悅目。

此乃著名景點: the Checkerboard

著名的「棋盤山壁」。
 山坡石壁被風雨沿節理侵侵成方格狀

UTAH 1860年代開發跟摩門教徒有密切關係。境內不少地名均取材自聖經。
ZION 錫安一般指耶路撒冷。因耶路撒冷老城南部有錫安山。


峽谷內岩層顯露了明顯的不同時期的沉積物特徵


山坡岩層很容易見到明顯的岩層不連續面 
surface of discontinuity








The Arch Cave. 此山壁洞穴尚未被蝕穿﹐將來總有一天成為一個天然拱。




公園境內部份地名取材聖經外﹐也有以最早「發現」該山的白人為名。


兒子跟著父親做地理考察。兼任拍照參照物。
不少地名各冠以聖經或宗教相關的名字。如聖殿/風琴之類。此乃 Zion great white throne。白色寶座山

2017年7月20日

義工:社會資本

586】  《教育心語》20170721


  工餘參與一些義務工作和公職。主要是青少年社福教育機構的工作。
  幾十年來﹐在義工圈裡交了不少朋友﹐聽了不少故事﹑長了見識。 其中包括生活中較少接觸的智障社群﹑邊緣青少年﹑少數族裔﹑制服部隊等。 作為長期生活在校園的教師﹐義工開拓了我的眼界胸懷。 若非因著義工的關係﹐根本就少有機會瞭解邊青和弱勢社群的心態和需要﹑也基本上對智障人士或少數族裔的生活狀況和困難無知。 表面上他們是義工的服務對象﹐其實義工因此學得大量社會知識﹐是義工的老師。
  此外﹐我很珍惜跟我一起工作的義工們的來往。 他們不少是社會各行業的專才﹐在其業界各領風騷。 其中有家庭主婦﹑法律/ 金融/ 政府公務員/ 建築規劃/ 醫護界等﹐也有電子商貿或旅遊/物流業的精英。 每次工作後的飯局茶聚﹐大家談天說地﹐各抒己見﹐真的是一個民間智庫的縮影。 從街市行情到互聯網動向﹑由經濟脈搏到醫護常識﹑行業內幕掌故到烹調美食的心得等。每次聚會﹐都是知識的盛宴﹐在思想領域上都滿載而歸。
  最近不少義工朋友因年紀漸長而退休淡出﹐卻積極推介其子女進入這些服務多年的義工團體。 大家都不諱言﹐非常珍惜在社團裡的交往和得益﹐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得以蒙福。
  這就是「遺傳的」﹑跨代的社會文化資本。 而這種資本不一定依仗投入金錢和物質﹑而主要靠真誠盡心的服務與付出﹑靠長期的關懷和表現贏取同工的尊敬。 老義工們安排自己子女參與和接班﹐是家教家風﹑也是長遠的投資:為一下代構築一個社會網絡。

2017年7月13日

幼稚園教了甚麼

585 n 教育心語 20170714


       整理舊相片﹐重見幾十年前幼稚園畢業時的畢業照。 近百個六七歲的孩子排好座位在學校的操場﹐背後一排站了十數個幼稚園教師。 站在中間穿旗袍的大概是校長。 這批伴著我走過幼稚園的老師﹐如果仍在世﹐大都年逾古稀了。
       幼稚園的課堂生活﹐只記得吃茶點﹑生日會﹑敲擊節奏樂器﹑每天要帶一個番梘盒盛著自用的小濕毛巾。 我還披過小斗蓬當過節奏樂隊的指揮﹐其實只是上下左右地打拍子。
       幼稚園的老師們姓甚名誰﹐我全無印象。 教過甚麼具體內容﹐也忘得一乾二淨。 然而﹐我要由衷的感謝你們。 因為我明白﹐你們教會了我一生人中最重要的東西﹐而且終生受用。 這包括了:分左右﹑去廁所要分男女 (家中沒有這個規定和需要)﹑用廁所的清潔常規和用後要沖廁﹑要排隊﹑群體活動時要安靜等待輪候(這是社會化的重要環節)﹑刷牙洗面﹑飯前要洗手﹑執筆的方法和筆順﹑填色不出界線外﹑不可打人﹑物件用後放回原處﹑傷/阻了人要說對不起等等。 這些生活技能﹐絕大多數都適用到入墳墓的那一天。
       美國牧師作家Robert Fulghum, 1988年寫了一本書: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我從幼稚園學會了我真正需要的》﹐已譯成了27種文字﹐行銷過百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嘉言警句﹐值得向讀者推介。  
       補註一筆:他列舉不少從幼稚園學到的美德﹐包括「跟他人分享」等。 然而因時勢改變﹐如今幼稚園基本上都不鼓勵/ 不容許孩子跟同學分享食物。 主要因為避免幼兒不懂避忌食物敏感而生事故。
  
  

 

2017年7月9日

親師講座

584  n   教育心語 20170707

       家長和教師都抱著共同的願望﹐教好子女/學生成才。
       本來天下間沒有這兩種人的任務如此相同﹐心願相通。 然而﹐近年不少學校出現各類型「親師矛盾」﹐互相怨懟﹐甚至對簿公堂。 其中根源因素錯綜複雜。 筆者到學校做家長講座或跟教師談親師溝通技巧﹐主要是澄清和理順彼此的關係和其中相處的訣竅。
       如果假設最愛惜子女的是父母﹐則父母把最寶貝的孩子交付學校和教師﹐皆因知道家庭教育的局限﹐相信需要學校的環境和資源協助。 這包括了學校裡有專業受訓的教師和設備﹑她們有專業系統知識和教學法﹑校園裡有群體的互動﹑集體的紀律﹑經設計的學習經歷等﹐這都是現今核心家庭難以提供的。
       家長把家庭未來的希望寄托給學校和教師﹐當然緊張關注學校的舉措。 明乎此﹐教師應當理解家長的心情和關切﹐盡量解釋學校的做法。 須知家長多是無經驗的新手﹐教師卻受過專業訓練﹑每天都處理過百個孩子的經驗老手。 社會對教師期望較高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談到家校合作﹐學校有必要主動「教育」家長﹐爭取家長對教育的宏觀背景和發展趨勢﹑學校的政策﹐有基本的瞭解﹐甚至配合。 就可減少多數的誤解和爭議。
       筆者到校主持講座﹐主要是向家長介紹:如何配合學校﹐當好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教師﹑如何跟孩子建立良好的終生關係。 向教師介紹:如何用專業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當好孩子的監護人和代父母﹐珍惜陪同孩子走過在校生活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