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見家長.先備課

583 ¾¾¾ 原載明報副刊《教育心語》20170630


  應某校邀請為其教師分享「見家長」的溝通技巧。
  檢視校情及其校本案例之後﹐發現不少教師多視「見家長」為額外的麻煩事﹐心存厭惡與無奈。 也有因工作繁忙﹐而致準備不足﹐臨急周章﹐蒐集資料不全而誤判局面﹐採用了不當的策略或工具﹐沒有具體可行的對策和專業的建議。
  現今麻煩家長種類多﹐有直升機/怪獸型﹑草莓農夫型﹑暴發土豪型﹑虎媽狼爸型﹑軟皮蛇/爛蟮型﹑神隱懶理型﹑自稱無知放棄型﹑抑鬱求憐喊包型﹑剛烈正義代表型﹑甚至有尋滋事搵錢型等﹐不一而足﹐教師要有不同策略方可應對得宜。
  心存厭棄﹐就容易在眉梢眼角暴露教師心底的煩厭輕蔑﹑聲調高低不當﹑說話腔調太乾硬或虛怯﹐則顯露了教師的怯懦﹑怨懟或氣焰﹑都會營造不良的溝通氣氛。
  所以再忙﹐見家長前都要蒐集學生和家長的背景﹑將要討論的事件詳情﹑近期該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瑣事等。 這些資料讓家長覺得教師比較全面瞭解和關注其子女。
  見面前先決定是否需要同事陪同。 有同事在場﹐有利協助作紀錄和見証﹑包抄補鑊和提點﹑舒緩氣氛﹑示範和傳承經驗等。
  會談前﹐要對會談的結局有個大致的腹稿。 這就要對討論的內容有較全面的掌握﹐對解難的策略有個底。 勿奢望臨時「爆肚」可生出解決方案。 嘗見過家長來校談關於其兒子上網打機成癮﹐而老師空槍上陣﹐對當今國內外處理網癮的狀況和對策無知﹐不能提供任何具體意見供家長參考﹐而只空泛要求家長多關注改善子弟的壞習慣。 
  家長當然不滿意。家長期望專業的教師能提供專業的意見和方案。
   
   
   

2017年6月22日

教而後知不足

582 ¾¾¾《教育心語》20170623


  一般教師入職前都修讀過教育學的課程﹐拿了若干文憑和學位和資歷。 卻仍然需要持續在職的校本培訓﹐主要因為職前的培訓有很多不足。
  一般而言﹐教師職前所接受的多是系統的套裝知識﹐卻缺了實踐應用的經驗。 大學課堂裡學的﹐多是精煉過的理論總結﹐缺乏鮮活的本地最新事例和隨機變通的實戰技巧。 
  教師教學和訓輔工作﹐往往凭藉個人往昔的經驗體會﹐較少接觸教育研究的前沿爭議和成果。 何況科技和社經發展日新月異﹐在大學裡曾修讀過的理論﹐今天或已多翻更新﹐需持續關注方可掌握教學發展新態勢﹐不致抱殘守缺地重複多年前的舊調。
  即使聞悉不少科技成果和新詞概念 (如大數據/ AI/ 電子商貿/腦神經科學)﹐往往缺乏將之聯繫到課程與教學的法門。 現今科技發展﹑社經轉型﹑少子化和家庭解體帶來的衝擊﹐往往因未有深究﹑心裡無底﹑而有點手足無措感;也就更談不上導引學生前瞻未來的視野和能力了。
  因為平日工作太繁忙﹐教師鮮有深層省思的空間﹐與同事交流的機會也少。 以致隔鄰課室﹑友校行家的操作和做法也未必知曉。 
  一般教師累積了不少課堂教學經驗﹐掌握不少微觀的技巧﹐對宏觀教育政策和行政管理卻未必有基本理解。 
  老師們即使富滿善導孩子的心思﹐卻缺乏應對成人家長的心理準備和技巧﹐以致覺得矛盾重重﹑甚至有時碰得焦頭爛額而手尾長。
  持續進修﹐主要是補充「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的需要;書本裡沒有的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和通過實踐體驗方可習得的程序性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
  
  
  


2017年6月16日

航拍中國

581 nnn 教育心語 20170616


       認識國情﹐最好親歷其境。 置身神州大地的錦繡河山﹑親炙其中人情世故;品嚐各地精粗美味﹑呼吸街巷的紛擾人煙;聆聽公車裡的親友閒話﹑交易市場的喧鬧紛爭:攀上六和塔或嘉峪關的城頭﹑到吐魯番盆地或長白山天池。 有機會的話﹐當然更應爭取到校園裡看師生的互動﹑體會醫院裡的生老病死;參與節慶演出的台前幕後﹑看廣場大媽的舞踏﹑跟嬰幼推車旁的婦女閒聊﹑到博物館細味思索文化科技的歷程。
       這些具體經驗給予我們的﹐非書本可以取代。 廣泛接地氣的交往接觸﹐會更明白百姓多年的追求和努力的付出﹐或可少一點書生清議﹐夸夸其談的批評。
       青少年認識中國﹐當然不能少了宏觀大格局的認知。 例如一帶一路﹑十三五規劃或粵港澳大灣區的國策等﹐但如果有形象化的說明和視頻介紹﹐就比抽象的文件更具說服力。
       國內近年製作了很多珍貴的高清紀錄視頻﹐值得老師們善用作教材。 CCTV紀錄片《航拍中國》是其中表表者。 它以高空視角俯瞰中國32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特別行政區,共34集。內容包括地形氣候環境、自然生態和文化特色的影像。這套紀錄片拍攝水準高﹐提供了全新的鳥瞰視角﹐是前此少有的體驗。即使不能在校園課堂中播放﹐也可推介給學生和家長自行在家觀賞。
       現今教師須敏感並善用網絡上各類資源教材是重要的教學技能。 在資訊泛濫的環境中﹐教師應主動推介優質正氣的資訊﹐是示範何謂資訊素養﹐有助減少學生接觸劣質資訊。
  
  

2017年6月8日

新元素周期表

580      教育心語20170609

       2015年底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宣布,元素週期表正式添加4個元素。自此該表第七周期被填滿,化學教科書要改寫。
       IUPAC經過諮詢討論,確定這四個元素的名稱分別是:113號:Nihonium,(Nh)115號:Moscovium(Mc)117Tennessine,(Ts)118Organesson,(Og)
       2017年五月九日﹐中國科學院和相關機構為這四個元素給予中文名字﹐更為此創造了新字 (見附圖) 
  為此﹐有幾點感想:
       第一﹐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在先賢成果基礎上提出了當時63種元素的周期表。 百多年來不斷增補至今天的118個元素﹐期間更新重排﹐成為化學科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知識日新月異﹐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
       第二﹐這理念框架﹐指導著近百年的研究探索﹐它正確預測並導致成功發現新的元素﹐又再完善了本來的框架。 可見正確的理論架構極為重要。
       第三﹐命名過程中﹐世界各地人士有參與建議﹐包括高中學生。 我真替這些中學生高興﹐他們有幸知悉科學前沿的最新發展﹐甚至會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們必定有良好的老師指導﹐方有這種識見和自信。
       第四﹐原來118個元素裡﹐今次才首次由亞洲相關的國家或機構取得命名權。 因為「鉨」這個元素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於2004年發現﹐故他們以日本國的日語發音Nihon 命名。 畢竟過去百多年來科學發展的重心一直在歐洲北美。


   

2017年6月1日

搖錢樹

579  ¾¾¾明報副刊《教育心語》20170602


  在博物館觀賞展品﹐得益視乎各人的背景和聯想。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時展出【秦漢文明】的展品中﹐有大名鼎鼎的秦兵馬俑﹑銅戰馬和金鏤玉衣等。不同觀眾感悟和理解均有異。   
  個人較感興趣的展品中有四川出土的「搖錢樹」。 自小已聽過此詞﹐十多年前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初見﹐方知世間果真有此物。 
  樹有基座﹐多為陶製。 枝幹銅造﹐掛有銅錢﹐枝上有歌舞人形表演。 原來漢時中國西南地區流行打造精美的搖錢樹作為隨葬品。 據說全國僅存約二百件﹐因年代久遠锈蝕而多殘缺不全。 沙田文化博物館徐展堂展廳所展的品相甚佳﹐保存良好﹐算是難得。 在四川緜陽博物館有高約兩米的﹐比沙田的哪座高。
   中國人有習俗﹐事死如生。漢時與今天相似﹐認為死者到陰間去﹐要帶點日用品和金錢上路。 故墓中常有錢幣隨葬。 此樹則更進一步在陰間種植生長錢幣的樹﹐長用長有作補充。 當然部份專家對細節(如樹技上的舞蹈百戲人像﹑樹頂的朱雀或西王母像等)有不同的解讀﹐但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可留作他們進一步探索時再深究。
  人的習慣﹑價值﹑期盼和信仰看似很虛。千年後卻可在文物中得窺其中端倪。 我喜歡陪著學生在建築物門前的對聯或展出的實物中猜想和探索這些「似虛而實」的趣味答案。



附圖:樹頂有朱雀.枝幹掛銅錢和娛樂的百戲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