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情緒上癮

教育心語 20130125





  上癮的簡單定義:無法控制自己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
  有位收集垃圾為生的母親,見到吸毒的兒子跪在地上哭求金錢時,儘管明知給他錢就即是給他毒品,卻依然拿出血汗錢給兒子。旁人看來不可思議,到底是甚麼回事!曾在台灣從事戒癮輔導的王倩倩女士在她的著作《上癮的真相》中指出:這類母親也是一個「上癮者」。她上的不是酒癮或毒癮,而是情緒上癮! 「逃避」不去面對兒子吸毒的事實。
  情緒上癮,最常見的有:憤怒、逃避、負面和恐懼。患者不自覺地用憂鬱、封閉、逃避等情緒處理其面對的難題。不少毒癮者的家人,都患上「情緒上癮」,以致戒毒工作困難重重。
  生了病,我們都會找醫生;上了毒癮,卻不肯找人協助。華人重視面子,皆因不想家醜外揚。心理情緒的癮,禍害不小。
  在「上網成癮」家長會後,不少家長留下追問講者,如何解決其子女的個別問題。我們發現不少家長也是「上癮者」。
  講者以自己的舊式手機和腳上的廉價皮鞋為例,苦口婆心地建議家長不要放縱子女的消費慾。特別是草根階層,收入不多,甚至捉襟見肘,應與子女坦誠商議,如何面對家境困難。然而,總有些家長表示,不想拒絕子女購買新款智能手機或名牌球鞋的要求: 我深知貧窮不好受,給人家看扁,總覺得自己再辛苦一點,節衣縮食,都不想孩子捱窮、在友人面前冇面……」
  於是有些領綜援家庭的孩子手上拿的是最新的智能手機、腳上穿的是名牌球鞋。


2013年1月20日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

教育心語 20130118
 
  教育局有規定,各學校每年均安排至少三天「教師專業發展日」,讓教師進修。各校都要思量為教師安排哪些合適的活動。有些會借此機會,重探學校使命;又或邀請學者教授為教師做講座或分享心得、介紹新資訊或重溫學理。有些則找來社工或各類前線工作人員介紹面對青少年的經驗。也有去參觀各類機構或友校,甚至去一些名勝景點郊遊,旨在增廣見聞,舒展身心。又有入營退修或上山下鄉,藉歷奇探險而建構團隊精神;更有軟性的,請來靈修人士,教導教師鬆弛平靜,或由歌星帶領教師唱唱舊時民歌,不一而足。
  出席過上千次這類活動後,有個看法:這類專業發展活動的果效,與帶領學生的活動很相似,很視乎活動前的細緻安排和導入、活動期間參與者的投入程度、事後的總結和跟進。
  不少教師視這等活動為苦差,進入會場時已經「打定輸數」,甚至帶著試卷或學生習作而來,準備趁機批改習作。又或帶著平板電腦,揀個角落打機上網,當然有人閉目養神,打坐呼吸。
  所以,主持進修活動的講者,其功力和內容極為重要。曾見有國內教授坐在台上桌後,唸讀其學術論文三小時,全無互動,難怪聽眾坐立不安、閒聊改卷。是以安排這類活動的,慎選講者!
  然而,更有些學校的負責人自己不出席,禮節性地介紹了講者後便閃身消失。又怎能知悉進修活動內容和同事的反應,以作事後跟進?場中眾人也就有樣學樣,齊齊虛應故事走過場了事

 

2013年1月12日

網癮難斷


教育心語 20130111 

          本地華人子女染上毒癮後﹐往往要三年多才被其父母知悉。 這個時段遠高於外籍家庭的九個月。 換言之﹐本地華人父母知悉子女吸毒時﹐子女多已泥足深陷。 加上這等家醜﹐不好外揚﹐難以啟齒與親友商量求助﹐家長便往往錯失了及早介入的時機﹐以致戒毒更難。
          戒掉任何癖癮都難﹐主因是這等癖癮都有其產生的個人心理成因和環境﹐特別是其個人需要﹐是極為「真實」﹐而外人卻難以代入和理解。 加上其生活社交環境難以全面變換﹐是以有人帶著毒癮進入墳墓。
          各地專研斷癮的經驗﹐對戒癮有個看法:與其光是斷其癮﹐不如考慮以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取代。 是以多年前己有美沙酮代替海洛英的做法。
          對於上網成癮﹐可否由其他更有趣的東西取代從而戒掉網癮?
          研究指出﹐嚴重網癮跟偷竊狂﹑縱火狂﹑病態賭徒﹑購物狂﹑吸毒的成因相似。 大致可說是一種衝動控制障礙症 Impulses Control Disorder﹐網癮者多是逃避現實生活上的壓力苦悶;或滿足幻想和遊戲的好勝心;在網上與夢中情人談戀愛﹑性需要或好奇上網時﹐都增加腦內神經傳導「多巴胺」給大腦﹐於是產生快感﹐作用有如海洛英。
          我們人人都喜歡這種美好的訊息和感覺!
          不少人在網下現實中﹐無論樣貌身材﹑活動學業﹑社交經歷等都乏善足陳。 網上卻是一個新人﹐少了不可改變的包袱﹐多了愉悅的感覺。 他就喜歡「網上的自已」多過現實中的自己。 於是沉淪網海﹐不能自拔。 故網外生活中能否提供一個新的自我﹐新的身份很重要。

2013年1月4日

給予新的身份

教育心語 20130105 

  學生吸毒上癮,最初主要是情緒心理壓力使然。吸毒後的感覺則構成生理需要和心癮。
  正生書院陳兆焯校長到我的課堂上為學員講:青少年吸毒成因和如何才可成功戒毒。他指戒毒的關鍵在給予學生新生活和機會,給予其對生命的新價值和出路。眾所周知,倘若吸毒者生活環境壓力、情緒需要都沒甚變化,戒毒後即使解決了生理問題,仍然難以斷癮。是以全世界的戒毒成功率甚低。
  這本是老生常談的常識,但卻年復年,月復月,甚至每天都有人重蹈覆轍。關鍵是:不改變引致其吸毒的生活環境,難以脫離毒海。
以前,在何文田收取中產子女的名校任教時,倘發現學生染上壞習慣、跟上了黑道人物,便與家長商量,盡速安排子女離開香港,遠走加拿大冰天雪地的寄宿學校,幾年後回來便是一個掌握兩文三語的新人。因著生命有take two,就有可能重生。
  後來在新界當草根階層子弟的教師,知悉學生跟上了黑道壞人,卻苦於無法改變其生活環境和難題。因住在公屋的低收入階層難以搬遷,更遑論升學海外;加上孩子長期無人關顧,卻要出污泥而不染,談何容易!
  陳校長刻意強調: 吸毒少年「冇樣睇」;強調他們性本善與環境的影響,反覆舉例其學生參與校際比賽一樣取得好成績。要求課堂上的教師學員留意:給予其學生一個新的身份: 「學生」,而非「道友」或販毒者,是讓他們重生的關鍵。
  教師天職本來就是:給予差弱生或出軌學生一個新的身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