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1月1日

城 & 市

1013     &   20251031

 

    城有城牆﹐主要功能是保護城中人丁財貨免受外敵或野獸侵害。古時城牆主要是夯實土泥﹐更有雜以草稈碎石於其中。考古專家研究認為﹐大概迄明代才廣泛使用磚石砌城牆。城牆用土甚多﹐故多就地取材﹐挖土築牆﹐在牆邊成了個長條形大畦坑﹐引注流水便成了護城河。故又稱「城池」。

    漢字裡有個表示城牆的字﹐是國字的外圈:囗(大口)﹐音圍。就是城牆圍著的地域。甲骨文「邑」,上部是一個囗﹐下部是一個跪坐著的人。會意:邑是人們聚居之地。《說文解字》:邑,國也。政府部門在邑中設市場﹐便利人們交易。邑﹐作為偏旁部首,又稱右耳旁。古時鄧、鄭、鄒、鄴、邢等都是古國名,都、郊、鄰等字都與國有關。

    城內經濟活動主要是行政工商業活動﹐即二三級生產。 耕種主要在城外。城市擴張後﹐城外再建城牆﹐稱為郭/廓。

    先秦時代,政府就有專管市場的官員: 總管市場運作的稱司市。司市下有管理市場秩序﹑交易契約的質人;廛人則掌管賦稅活動;胥師/賈師是管理貨物﹑ 評定物價;司暴/司稽則維持治安;司門負責稽查走私;泉府是掌管錢幣等活動。

    市場的大小跟人口多少相關。人少的聚落間市場交易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人多方能支持高價消費或罕有物品的交換。就如我們現今在便利店超市買賣日常小商品﹐洗衣機雪櫃金銀首飾之類量少價高或耐用的貨品便要到旺區大公司購買了。

    市場裡買賣貨物有分工﹐類似今天的百貨公司 Department Store。隋朝的《木蘭辭》描繪木蘭購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雖或有文學上的誇張﹐但相去不太遠。